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民眾在醫院藥房窗口取藥。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參考消息網10月7日報道 港媒稱,國家衛生部門命令內地公立醫院停止迅速擴張,稱這種擴張導致醫療費用上漲。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5日報道,在今年早些時候下發的緊急通知中,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指出,部分醫院規模過大,存在追求床位規模、競相購置大型設備、忽視醫院內部管理和機制建設等粗放式發展的問題,提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擠壓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非公立醫院的發展空間,也不利於醫院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據統計,全國單體醫院規模超過4000張病床的超過10家,其中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有近8000張床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有約5000張。
  醫院消息人士表示,公立醫院的病人經常抱怨排隊時間長,醫生沒有耐心,而醫生面臨每天接診大量病人的壓力。
  通知要求,為進一步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禁止公立醫院舉債新建醫院或舉債購置新的大型醫用設備。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少賢表示,擴張背後的動機是在市場環境下生存,因為更多的床位和先進的醫療設備意味著能吸引更多病人。
  陳少賢說,儘管一些醫院被稱作“公立”醫院,但它們的經營實際上更像私營機構,需要自己賺錢。
  有醫療專家表示,一些內地公立醫院只有約10%的預算來自政府部門。
  廈門第一醫院院長薑傑表示:“我們也想分流患者,可又擔心患者人數減少,因為這會導致收入減少。”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一位專家表示,開設更多病房並升級設施之後,公立醫院會更加“追求利潤”,會收取更高費用,以便支付擴張期間產生的債務。
  他表示,政府打算創建一個體系,患了小病的人看“基層”醫院,即鄉村醫院和城市的社區醫院,市場不再由大型公立醫療機構主導。
  他說,這一目標只有在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有競爭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報道稱,很多內地患者認為在基層醫院工作的醫生能力不夠。
  陳少賢表示,如果有其他支持性政策幫助基層醫院變得更有競爭力,醫院院長們才會贊同政府的決定。
  更多“中國”相關新聞,微信搜索關註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外國媒體每日報道精選,隨時隨地想看就看,還有會員福利等著您哦。
  【延伸閱讀】港報:超過60%的縣級公立醫院缺少醫護人員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由舜華在擺放藥水(2014年3月18日攝)。今年68歲的由舜華是山東省鄒平縣西董街道上回村的一名村醫,她在村裡行醫44年,彎彎的山路記載了她行醫的數十載記憶。新華社發(董乃德攝)
  參考消息網3月31日報道 港媒稱,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面臨長期缺少醫護人員這一問題的內地鄉村醫院正為患者人數激增而苦苦掙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28日報道,這一結果讓人們擔心,在農村地區很多醫生和護士受較高報酬吸引而進入城市的情況下,很難實現農村患者在當地接受治療這一目標。
  報道稱,農村地區收入增加和醫保制度進一步完善意味著,在當地醫院看得起病的農民多了,但對當地醫生的信任度仍然較低,患者更願意到城裡看病,認為城市醫院設備較好、醫護人員水平較高。
  調查發現,超過60%的縣級公立醫院缺少醫護人員。對全國86家醫院的調查發現,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共有將近9400名醫護人員辭職。在辭職的人中,超過四分之三是有經驗的、資歷較深的人員,他們隨後在較高等級醫院另謀高就。
  這次調查的帶頭人、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王玲玲說,改善縣級醫院的服務是實現讓農村地區患者在當地接受治療、而不是蜂擁到城市大醫院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
  王玲玲說:“留住縣級醫院中那些技術精湛的醫護人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重要方面之一。隨著醫療改革的展開,縣級醫院的建築得到了擴大或整修,但醫護人員頻繁跳槽現象仍然存在。”
  據報道,國家衛生部門一直在努力引導沒有疑難病癥的農村患者前往縣級醫院或更低等級醫院,而不是到已經人滿為患的城市大醫院看病。
  報道稱,農村患者不願在本地求醫,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不信任當地醫生。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的劉庭芳教授說,這項研究證實了基層醫院“普遍地、嚴重地”存在技術精湛人員短缺現象,這讓政府難以說服農村患者在當地尋求治療。
  熊曉雲(音)醫生在江西省安遠縣一家醫院已經工作了3年。他說,在辭職的同事中,至少一半人後來受聘於贛州市的一家較大型醫院。他說:“醫生報酬低。這裡的工作和生活枯燥乏味、令人壓抑。如果有機會,我肯定會離開這裡。”
  相關新聞:中國醫院將簽不收紅包協議 患者稱"照收照送"
  港媒說,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的規定,自5月1日起,內地醫院的醫生和患者必須簽署一份不收和不送“紅包”的聲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2日報道,有些醫生贊賞此舉,但也有些人質疑讓雙方走這樣一個形式的有效性。
  根據衛生計生委印發的通知,二級或三級醫院必須在患者入院的24小時內向其送達協議書,患者也必須在協議上簽字承諾不送禮。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認為,這項措施會讓一些醫生不敢收禮,不過,關鍵在於阻止患者及其親屬根本就不要送禮。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試圖消滅這種做法,但很多人堅持要送紅包,他們擔心,如果醫生不收的話醫療質量會得不到保證。”他說,“讓患者不額外掏錢也感到踏實的最好辦法是改善醫療體系。”
  報道稱,內地醫生每月收入不到1萬元,裝有一兩千塊錢的紅包是有些醫生難以抵制的誘惑。
  律師劉志偉告訴《揚州晚報》記者,醫生有職業道德規範和法律監管,不應收受酬金。
  “醫生本來就不應當收紅包,所以這種協議顯得多餘。”他說。
  通知還規定,醫生不得開藥方拿回扣。
  中國醫院協會的莊一強對《京華時報》記者說,他估計此舉“無助於消滅這一根深蒂固的做法”,而可能只是一種提醒。 [詳細]
  (2014-03-31 10:15:00)
  【延伸閱讀】醫改關鍵在公立醫院改革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3年5月5日,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自動化門診藥房的藥劑師在快速發藥機前為患者發藥。《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鄭勇/攝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龔雯 發自上海
  2013年連續的霧霾天氣讓許多大醫院的呼吸科門診量明顯提升,但當問及為何不去社區醫院就診時,多數市民的回答:不放心。為此,他們寧可耗費一上午甚至一天時間,換取專家寥寥數語的“問候”。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2009年啟動的新醫改至今,已造福億萬群眾,但改革“深水區”仍有許多難題待解。隨著重磅政策出台,尤其是在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增加後,未來老百姓看病將變得更加便利、實惠。
  醫療保障網“越織越密”
  2009年新醫改方案提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總體目標,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到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數超過13億,其中參加新農合的人口8.32億,覆蓋率達到95%,中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
  從全國範圍來看,各地方也根據實際情況紛紛推出許多改革政策。比如,湖南攸縣2012年推出“10元看病”模式: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到村衛生室就診,藥費在10元以下,由患者據實支付,不收診療費;藥費在10元以上(中藥除外),農民自付10元診療費,藥費全部由新農合報銷。
  另外,青海省2012年9月在省、州、縣、鄉四級公立醫療機構全面推行“先住院後結算”模式以來,至今共有近40萬名患者從中受益。
  目前,這張巨大的醫療保障網越織越密。2013年起,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240元/年提高到280元/年。其中,原有240元部分,中央財政繼續按照原有補助標準給予補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補助80%,對中部地區補助60%,對東部地區按一定比例補助。
  未來,保障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
  大醫院超負荷成常態
  醫療保障網規模初具,下一步要解決的是民眾對於醫療水平的要求。比較2009年新醫改方案和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展目標已經從“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轉變為“基本建立覆蓋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原則也從“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轉變為“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政策方向之所以出現調整,與民眾對於高質量的診療水平的要求顯然息息相關。
  目前,大眾就醫心態還是更願意往大醫院跑,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醫院。《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全國21979家醫院中,三級醫院為1399家,占比6%;然而在門診和住院人次方面,三級醫院卻分別占比40%和34%。2005~2011年,三級醫院的門診人次增幅為126%,遠高於同期二級醫院的83%、一級醫院的46%。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病房早已超負荷運轉,不少外地患者為求一張床位要等很久,不僅耽誤病情,而且增加生活成本。然而這一難題目前很難解決。
  實際這種情形,在北京等大城市的三甲醫院並不罕見,甚至是常態。公立醫院既包括政府監管、市場壓力、所有制等外部因素,又含有決策權限、剩餘支配、問責方式、社會責任等內部因素,因此公立醫院是最難解決的環節。
  來自國信證券的研究觀點認為,2009年啟動新醫改以來,“醫改”實際成為“藥改”,最關鍵的公立醫院改革流於表象。而“藥改”也從醫保全覆蓋和基本藥物目錄帶來的初期樂觀陷入目前的迷茫期:嚴苛的招標、屢屢而至的降價、反商業賄賂、醫患矛盾……醫葯產業實體經營困擾來源於環境的不確定性。
  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醫療改革的下一步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決定》中能提到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實屬難得,更為難得的是還獨立成段,非常振奮人心。”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說。
  專家表示,預計下一步,醫改將穩步推進,若市場化精神占上風,醫療資源行政化壟斷將逐漸退場。未來,醫院可以不屬於任何行政部門或私人,設施和設備向社會開放,供簽約醫生使用。相應的,醫生可以與多家醫院簽約,在多家醫院行醫。
  中歐國際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說:“最新的政策無論是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遠超過2009年,醫療健康產業的春天來到了。”
  百姓故事:大病醫保讓農民敢治病了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程露 楊一苗 發自西安
  在陝西省旬邑縣太村鎮野雞紅村的一處院落里,屋頂還留有殘雪,屋角整齊地堆放著玉米棒子,一縷陽光透過樹枝灑下來,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66歲的崔桂蓮坐在小板凳上,享受著這難得的愜意。
  由於骨關節病,20多年來,她膝蓋疼得走不了路,很少踏出家門。2013年4月,崔桂蓮在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一周後,便能重新行走。
  “這個病折磨了我很多年,家裡沒錢治。”崔桂蓮回憶著過往的日子,“後來大女兒說大病醫保可以報銷,才去了正規醫院,做夢也沒想到腿癱到那個程度,手術後3天居然能下床,現在家務勞動都能幹。”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陝西省旬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辦中心主任張書正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旬邑縣新農合重大疾病的補助範圍包括兒童白血病及先天性心臟病、乳腺癌等。對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一次治療花費超過10萬元,也納入補助範圍,並隨金額增加提高補助比例,住院費用超過25萬元,按90%補助,封頂線為40萬元。
  除了崔桂蓮,湫坡頭鎮北崖頭村村民何泉生一家也享受到新農合重大疾病補助制度帶來的紅利。2013年初,噩耗傳來,何泉生還在上高二的女兒被診斷為患有結核性腦膜炎,高昂的治療費用讓這個貧寒的家庭舉步維艱。
  和農村大多數青年一樣,43歲的何泉生1992年便到咸陽打工,一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何泉生女兒的住院費、藥費累計達到近15萬元。根據旬邑新農合重大疾病補助制度,縣上可按80%的比例給他們報銷11萬元還多。“女兒的病完全康復還要1年多。接下來,每個月都要去西安取藥,每次花費近800元。”對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負擔很重。
  對此,張書正告訴本報記者,2014年,旬邑計劃調整新農合方案,增加門診特殊慢性病用藥的範圍,何泉生女兒需要的抗結核病藥物有可能被納入免費用藥目錄。
  聽到這個消息,何泉生17歲的女兒舒展愁容:“我很想把病快點養好,返回課堂。我將來的理想是當一名律師。”
  (2014-01-03 10:28:24)  (原標題:港媒:內地嚴控公立醫院過快擴張 防醫療費上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aclseweik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